近期昌平区宣布首个农村亲子小屋在兴寿镇投用,标志着“普惠托育服务示范项目”进入落地阶段。该模式旨在覆盖城乡家庭,提供价格可承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与此同时,石景山区加速建设衙门口配套小学,解决就近入学问题,间接降低家庭育儿成本。从托育到教育,地方政策试图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生态,缓解年轻人对“生养负担重”的担忧。
昌平模式的亮点在于“城乡均衡”与“普惠性”,但仍有三大挑战待解:
1. 农村地区依赖“亲子小屋”等创新形式,但专业育婴师短缺可能影响照护水平。可借鉴湖南花垣县“名医工作室”经验,推动医学院校与托育机构合作培养人才。
2. 托育与医疗、教育等政策需打通,例如将托育费用纳入个税专项扣除,或允许企业设立内部托育中心并享受税收优惠。
3. 政府主导的普惠托育依赖财政补贴,可持续性存疑。建议引入社会资本,探索“公益+商业”混合运营,例如通过品牌连锁化降低管理成本。
长远来看,破解“不敢生”需系统性支持——从产假延长、职场歧视整治到住房优惠政策,让年轻家庭感受到“生得起、养得好”的切实保障。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