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新京报“今日辟谣”栏目披露多起典型案例,例如江苏连云港网民韩某某利用AI合成隐私图片实施网络暴力,以及北京地震局紧急辟谣“京津冀大地震”传言。
这些事件折射出当前网络谣言的三大特征:
1. 技术门槛降低:AI合成图片、伪造视频的成本极低,普通人也能制造“以假乱真”的内容。
2. 利用公众焦虑:地震、食品安全(如“保水剂虾仁”事件)等话题天然具有传播力,谣言往往瞄准这类痛点。
3. 处罚力度不足:尽管《网络安全法》明确禁止造谣传谣,但行政处罚为主的方式难以形成威慑,例如韩某某仅被处以行政处罚。
治理谣言需“三箭齐发”:
法律层面:应增设“技术标识”义务,要求AI生成内容必须标注来源,并对恶意传播者提高处罚力度(如纳入征信系统)。
技术层面:平台可开发“谣言图谱”系统,通过区块链记录信息传播路径,快速溯源并阻断扩散。
公众教育:需加强媒介素养培训,例如科普“保水剂”的合法使用标准,帮助民众识别“伪科学”信息。
此外,政府可联合媒体建立“谣言预警机制”,通过监测高频关键词提前发布权威解读,例如在地震后第一时间推送地质活动分析,避免恐慌蔓延。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三青资源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