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头条的崛起和没落

图片[1]-趣头条的崛起和没落-三青资源

低端的企业,创始人一定是出身草莽吗?答案恰恰相反。

被誉为“下沉市场四大天王”的拼多多、快手、水滴筹和趣头条,创始人都是毕业于名校或大公司核心高管。

将“网赚模式”玩到一个新高度的趣头条创始人谭思亮,从盛大游戏职业经理人的位置上离职后,创办了广告公司,然后转手卖掉之后套现了4亿,早早实现了财务自由。之所以创立趣头条,是因为受到当时“积分墙模式”的启发。

早在2011年,诸如米赚、酷划等就已经让用户在“看广告→拿积分→兑现金”这个模式中无法自拔,主要的用户群体大学生们,靠着一台智能手机,每天看30分钟广告下载APP就能月赚几十元。本质上平台就是一个流量中间商的角色,低价获取点击量以后卖给广告商赚佣金差价。

但传统网赚模式的任务非常无聊,很多人坚持不下去,下载的APP因为不是用户所需很快也会卸载掉,流量价值很低。谭思亮的想法是:要让任务对于用户来说更有意义,更有趣才会更持久。于是,用内容平台的壳来包住网赚的肉,便诞生了趣头条这家公司。

有了产品框架的设计,用户群体的精准切入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趣头条准备入局的2016年,资讯平台这个赛道里今日头条和腾讯百度的新闻客户端正杀得难解难分,一二线城市已是一片红海,于是谭思亮调转枪口锁定了下沉的四五线城市甚至乡镇。

产品开屏一个大大的红包,再叠加注册、签到、阅读新闻、开宝箱等操作都可以获得金币,用户就像玩游戏一样从下载使用过度到养成使用习惯,不得不说这一套精密的账户管理体系帮助趣头条在早期快速获得了大量用户。这套金币系统和显示货币紧密相连,甚至两者的兑换率都会因为广告收益的波动而每日上下浮动。

但如果仅仅是这些已有的老玩法,不可能让趣头条在当时成为一家快速崛起的独角兽。于是,谭思亮祭出了一个创新的大杀器—收徒模式。

简单来说,用户按照平台要求进行“点对点收徒”,将自己的拉新二维码或链接分享到各个社交渠道中,一旦有人下载注册以后,你就可以得到更多现金奖励,不设上限。在此基础上,师傅在收徒后,徒弟的日常奖励也会“进贡”一部分到师傅的账户中,从身份的绑定关系深化到分成的绑定关系。有了这一层利益关系,师傅就会对徒弟行为进行强干预,督促徒弟每天多阅读多分享,以提升用户留存。后期,拉人玩法又增加了阶梯奖励,拉人数量达到一定数值可额外获得奖励,如达到100人奖励翻倍等等。

在这样的模式下,每一次的拉新投放必定带来一名有效新用户,投放成本可控可预期。理论上,只要平台从广告中赚取的收益>给用户发放的佣金,那么这个模式就能稳赚不赔从而一直跑下去。于是,一炮而红的趣头条先后吸了腾讯和阿里数亿美金的投资,创立不到3年就成功登陆美股,市值最高近60亿美金,日活最高4000万。

可惜,趣头条的高光时刻犹如昙花一现,上市没多久就由盛转衰,开始了漫长的下坡路。

最核心的问题,还是因为这种模式非常简单易懂,没有自己的壁垒和护城河。上市的风光吸引了一大批互联网公司竞相模仿,当巨头们纷纷下场,各类“极速版”APP用更优质的内容+更高额的补贴进行降维打击后,趣头条的用户获取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最后导致公司连续亏损。

本身商业化能力薄弱,加上内容算法建设的迟缓,让劣质内容和低价值用户在趣头条形成了恶性循环。最终2020年的“315晚会”曝光平台上充斥的“黑五类”虚假广告,让这家曾经的明星创业公司再也不复往日的风采。各类创新项目一砍再砍,裁员潮一浪接一浪,公司市值也仅剩下如今的不足1亿美金。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3 分享
相关推荐